旋轉門是廣泛應用于酒店、飯店、機場、超級市場、辦公樓、商業大廈等出入口,其美觀和高格調的設計理念,營造出奢華的氛圍,堪稱建筑物的“點睛之筆”。由于它的發明,增強了建筑物的抗風性,減少了能源消耗,還能有效防止氣流將不良氣味、聲音、灰塵和泥土帶進建筑物內,旋轉門有這么多優點。那么它是如何發明的呢?今天門道佰分佰就為大家講講旋轉門發明的故事。
在19世紀末期,塞都伯利斯·凡坎弟諾終于在波士頓一家賓館找到了一份門衛保安,說是保安其實也是門童,每天負責為客戶開門關門。一個極寒的冬天,弟諾因為站在門口,一會開門一會關門,冷熱不均,不久便得了重感冒,險些喪了命。
病好以后,他果斷辭去了這個工作。再度工作后,他很幸運地面試到一家銀行當銀行大堂經理,主要工作是為客戶引導咨詢服務。可不巧的是,他剛上班沒多久,銀行門前道路開始施工,機器轟鳴聲攪得弟諾心煩意亂,更加令他煩惱的是: 不停地有客戶進出,開門后不知隨手關門,外面的噪音、灰塵全都涌了進來,弟諾干了幾天后,又不想上班了。
這一天,他的哥哥塞都伯利斯凡坎尼爾來看他,他在美國一家門窗公司做經理。弟諾失望地把這兒的境遇告訴了尼爾,并對尼爾說:“哥哥,你們是做門窗生意的,能不能想辦法盡早做一種門,它可以一直開著,又一直關著,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。
說者無意,聽者有心,尼爾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改進門窗的良機,并在弟弟無心的一句話中找到了設計構思:“一直開啟,一直閉合”,后來,他把這個理念更改了一下,稱為“永遠敞開-永遠關閉”。這個理念立即得到了公司高層的認可,公司董事會立即責成尼爾為總負責人,組建一支研發隊伍開始研究,并首期撥付200萬美元的科研啟動資金。
尼爾立即投入了研究,可一年過去了,他的理念“永遠敞開-永遠關閉”雖然聽起來非常前衛與時尚,但根本沒有找到可靠的實現的方法。
有一天,尼爾帶著孩子到游樂園玩耍,孩子要進迷宮玩,尼爾便買了兩張門票和孩子興沖沖地進去了。這里的規則是進入后要找到回來的入口。也真是奇怪,他們走了半天,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,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,他們才走了出來,這讓他感到既新奇又充滿疑問,他提出想看看迷宮的路線,可工作人員堅決不允許。就在他們相持的時候,迷宮的負責人來了,湊巧的是,這位負責人是尼爾同事的弟弟。有了這層關系后,尼爾很快被允許查詢迷宮線路,他到了二樓,往下俯看迷宮。工作人員解釋說,迷宮的關鍵部位在中間處的一個圓倉。說罷,他讓人打開圓倉蓋,里面的機關一覽無余。圓倉里有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軸,軸上有三個橫杠,這是防止人進去多了擁擠,便用橫杠把游人隔成三個部分。游人進去以后,門關閉,人隨著橫杠的轉動而轉動,轉了幾圈后,圓倉另一個壁門開啟,由于圓倉四壁都是一樣的,況且里面只有很弱很弱的光,人們以為這就是原來的門,便都從這個門出去……可他們不知道,他們已經從另外一個門來到了又一個迷宮世界,要想找到回去的路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尼爾看后禁不住一笑,看來迷宮的謎都在這個圓倉上……
回去的路上,尼爾興高采烈地給孩子講起迷宮的奧妙,可講著講著,他突然激動起來,“圓倉、圓倉……”把門做成圓倉,里外各開一個口,里面的橫桿變成門扇,把圓倉分成幾個空間,人在空間里面轉動,轉到出口就出,轉到入口就進,無論是出門,還是進門,圓倉和扇門之間永遠都是密閉式的……尼爾自信攻破了“永遠敞開-永遠關閉”這個技術難題,連夜寫好了報告,并粗畫了一個示意圖,二天便交給公司經理,經理看后興奮地跳了起來,馬上組織人員按照尼爾的構想設計這種門……半個月后,旋轉門誕生了,而且真的滿足了“永遠敞開-永遠關閉”的技術要求,為世界門窗發展歷程開啟了新的一頁。
后來,尼爾在美國申請注冊了專利,注冊商標便是:“永遠敞開-永遠關閉”。如今,旋轉門在世界各地的酒店、商場、銀行等廣泛使用,而且制作工藝越來越講究,越來越美觀,然而,誰又知道它的發明卻是源于一次帶娃的迷宮玩耍呢?
咨詢熱線
400-6298-400